1. 實現預期功能的設計指南
產品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預定的功能要求,因此實現預期功能的設計準則是結構設計中首先考慮的。為了滿足功能要求,必須完成以下工作。
(1)明確功能:結構設計是根據其在機器中的功能以及與其他部件的連接關系,確定參數尺寸和結構形狀。部件的主要功能是承受載荷、傳遞運動和動力,保證或保持相關零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或運動軌跡。設計的結構應能滿足機器整體的功能要求。
(2)功能分配:在產品設計時,通常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分配任務,即將一個功能分解為多個子功能。每個子功能都必須有明確的結構來承擔,結構的各個部分之間應該有合理協調的聯系,以實現整體功能的實現。多個承擔相同功能的結構件可以減輕零件的負擔,延長使用壽命。諸如 V 型帶部分的結構是合理分配任務的一個例子。纖維繩用于承受拉力;橡膠填充層承受皮帶彎曲時的拉壓;布層與皮帶輪槽共同作用,產生傳動所需的摩擦力。摩擦力。例如,如果僅僅依靠螺栓預緊產生的摩擦力來承受橫向載荷,那么螺栓的尺寸會太大,可以增加銷釘、套筒、鍵等剪切元件來分擔橫向載荷。解決這個問題。
(3)功能集中:為了簡化機械產品的結構,降低加工成本,方便安裝,在某些情況下,一個零件或部件可以承擔多種功能。功能集中會使零件的形狀更加復雜,所以要適中,否則反而會增加加工難度,增加加工成本。設計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。
2.滿足強度要求的設計標準
(1)等強度準則:零件截面尺寸的變化應適應其內應力的變化,使各截面的強度相等。按照等強度原則設計的結構,可以充分利用材料,從而減輕重量和成本。如懸臂支架、階梯軸設計等。
(2)合理的力流結構:為了直觀地表達力在機械部件中的傳遞狀態,把力看成部件中水的流動,這些力線匯合到力流中。代表這種力的流動在結構設計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。力流不會在組件中中斷,任何一條力線都不會突然消失。它必須從一個地方進來,從另一個地方出去。力流的另一個特性是傾向于沿最短路徑傳遞,使力流集中在最短路徑附近,形成高應力區。其他部分的力流稀疏,甚至沒有力流通過。從應力的角度來看,材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。因此,為了提高構件的剛度,零件的形狀應盡可能按力流的最短路線設計,以減小承載面積,使累積變形更小,剛度整個部件得到改進,材料得到充分利用。
(3)減少應力集中結構:當力流方向急劇轉向時,力流在拐點處會過于密集,造成應力如果受力集中,則設計時應在結構上采取措施,使力流轉平穩。應力集中是影響零件疲勞強度的重要因素。在結構設計中,應盡可能避免或減少應力集中,如增加過大圓角、采用卸荷結構等。
(4)平衡負載結構:機器在工作時,往往會產生一些無用的力,如慣性力、斜齒輪的軸向力等。這些力不僅增加了軸、襯套等零件的負載,而且也會降低它們的準確性和壽命。 ,也降低了機器的傳動效率。所謂負載均衡,是指采取結構性措施,部分或完全均衡無力,以減少或消除其不利影響。這些結構措施主要采用平衡元素、對稱布置等。
3.滿足結構剛度的設計標準
為保證零件在其使用壽命內能正常發揮作用,必須有足夠的剛度。
機械零件結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功能的實現,使產品達到所要求的性能。然而,結構設計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部件的生產成本和質量。因此,在結構設計中,零件機構應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。所謂好的加工工藝,是指零件的結構易于加工制造,任何加工方法都有其局限性,或者生產成本高,或者影響質量。因此,設計者了解各種加工方式的特點,在結構設計時盡量揚長避短,是非常重要的。在實際生產中,零件的結構可制造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。例如,生產批次的大小會影響毛坯的生成方式;生產設備的條件可能會限制工件的尺寸;此外,造型、精度、熱處理、成本等都可能對部件結構的可制造性產生限制性影響。因此,在結構設計中應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對可制造性的影響。
機械設計
四、考慮裝配的設計標準裝配是產品制造過程中的重要工序,零部件的結構直接影響裝配的質量和成本。裝配體的結構設計指南簡述如下:
(1)裝配單元合理劃分:整機應分解成若干個單元(零件或部件),可單獨裝配,實現并行化、專業化的裝配作業,縮短裝配周期,便于分步技術檢驗和維護。
(2)使零件安裝正確:保證零件的準確定位,避免雙重裝配,防止裝配錯誤。
(3)使零件易于裝拆:在結構設計中,應保證有足夠的裝配空間,如扳手空間;避免配合過長,以免增加裝配難度和刮傷配合面,如一些階梯軸的設計;為了便于零件的拆卸,應給出拆卸工具的位置,如軸承拆卸。
5.考慮維護和維修的設計標準
(1)產品的配置應根據其故障率、維修難度、尺寸和質量、安裝特點進行安排。所有需要維修的零部件都應有良好的可達性;高和經常維修的零件和緊急開關應提供最佳的可訪問性。
(2)產品的拆裝,尤其是易損件、易拆件和附加設備,應簡單,拆裝時進出零件的路線宜為直線或平緩曲線.
(3) 產品檢測點、測試點等系統維護點應布置在容易接近的位置。
(4)對于需要維修和拆卸的產品,其周圍應有足夠的操作空間。
(5) 維修時,一般應能看到內部運行情況。通道除了可以容納維修人員的手或手臂外,還應有適當的空間供觀察。
6.考慮造型設計的原則
產品的設計不僅要滿足使用要求,還要考慮產品造型的審美價值,使其具有吸引力。簡單來說,它既好用又美觀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60% 的人的決定取決于第一印象。技術產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。在買方市場時代,為產品設計一個能吸引顧客的外觀是一項重要的設計要求;同時,產品外形美觀,可減少操作人員因能量耗盡而造成的誤操作。
在考慮造型時,要注意大小比例的協調,造型簡潔統一,色彩和圖案的支撐和點綴。單色僅用于小型組件。如果只使用一種顏色,大的,尤其是移動的組件,會顯得單調和分層。其次,一小塊額外的顏色將使整個色調活躍起來。當多種顏色并存時,應該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背景色,與背景色相對應的顏色稱為對比色。但在一個產品中,不同色調的數量不宜過多,過多的顏色會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。
7. 考慮成本的設計標準
(1)在設計、分析和權衡產品功能時,將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組合起來,剔除不必要的功能,以簡化產品和維護操作。
(2)設計時,在滿足規定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,結構要簡單,盡可能減少產品層數和部件數量,簡化零件形狀。
(3) 產品應盡量設計簡單可靠的調節機構,以排除因磨損或漂移引起的常見故障。對于易發生局部磨損的貴重零件,應設計成可調節或可拆卸的組件,以方便局部更換或維修。避免或減少相互關聯的重復調整。
(4)合理安排各部件的位置,減少連接件和固定件的數量,使檢查、更換零件等維修操作簡單方便,盡量在不拆卸、不移動或少拆卸的情況下對任何部件進行維護,減少其他部件的移動,減少維修人員的技能水平要求和工作量。

